桃園建地,桃園建地出售,桃園建地買賣

目前位置:
  1. 首頁
  2. 不動產知識

桃園建地,桃園建地買賣,桃園建地出售.買桃園可以分割臨路建地出售資訊.找便宜的桃園小建地,買桃園市建地.找桃園建地實價登錄行情,桃園買建地,請指定桃園建地網站-WWW.廠房租售找阿瑞.TW

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
第1頁200202最後頁
共2961筆/共297頁
千宅交屋潮挫在等 「金龍海嘯」重災區是這個城市2024/09/23發佈

央行出重拳打房,其中第2戶貸款最高成數降為5成,信用管制區域也從七大都會區擴及全台,衝擊即將交屋並申貸之消費者。依照慣例,建商取得使照後需於6個月內通知交屋,住商機構彙整內政部統計,觀察全台除七大都會區之外,2024年4月至2024年7月各縣市核發住宅使照量,僅彰化縣使照量破千宅,也就是說,彰化成為此波「金龍海嘯」第一波受災戶。


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分析,此波打房措施除了第二戶限貸令擴及全台,另規範名下有屋者第一戶購屋貸款無寬限期,重重打擊全台換屋族群,尤其近期受限於銀行滿水位等議題,過去購置預售屋即將交屋民眾申購已需排隊,如今都會區以外居民購屋貸款又需多準備自備款,購屋負擔可謂重中之重,成為此波「金龍海嘯」第一波受災戶。



根據內政部數據,觀察各縣市自2024年4月起,截至最新資料2024年7月為止,所核發純住宅使照數量以彰化縣達1,648宅最多,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認為,彰化縣近期受惠於台中房市外溢,房價成長幅度有目共睹,同時在疫情過後台商回流,本身即有不少傳產「隱形富豪」的彰化縣,換屋需求有待滿足,為當地創造不少市場,吸引建商加碼進駐,為區域新案市場創造供給,但疫情後這波交屋潮適逢限貸風波,恐讓區域新案市場遭遇不小衝擊。



賴志昶提醒,近年央行數次信用管制劍指多戶族與投資置產族群,且再次鎖緊各行庫水龍頭,或將迫使大開槓桿的投資客資金周轉出現難度,或將出脫手中物件以斷尾求生,有助於緩解目前市場上供給不足問題,至於是否出現民眾期待已久的房價下修,早期入手預售買方可透過轉約解套,或乾脆解約以防斷頭,但此時因應市場,買方可獲較大議價空間,若賣方心態願意調整,可望以「甜甜價」入手心儀物件,因此建議消費者不彷趁局勢巨變之際大膽議價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剖析史上最重房市管制 專家:央行欲破房市不敗信仰2024/09/23發佈

央行19日宣布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被視為史上最重房市管制政策,震驚市場,總裁楊金龍更直接向投資客宣戰,展現去除房市過度槓桿的決心。專家直言,3指標顯示房市已成未爆彈,央行必須「打破台灣人對於房價一直會上升的迷思跟神話」。



央行19日舉行理監事會,決議升準不升息、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4大措施包含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,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,以及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,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等作法。



央行加碼信用管制,其中自然人第2戶最高貸款成數降至5成、範圍擴大至全國,早在市場預料之中,但史無前例將有房者納管,名下已有房屋者的第1戶貸款,都無法享有寬限期,且同時搭配升準1碼、緊縮資金,被視為「史上最強組合拳」。



最重管制釋警訊?3指標凸顯房市已成未爆彈



楊金龍在19日記者會上說明房市管制措施時,多次提出,社會大眾必須以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事件、2007年至2008年間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為殷鑑,強調央行要打擊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。



央行為何嚴陣以待,因為全體銀行放款、個別銀行不動產放款,以及台灣不動產貸款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比重等3指標顯示,在信用資源過度傾斜至不動產的情況下,房市已成未爆彈,哪天遇到意外事件,戳破泡沫,不只房市遭殃,金融體系大受衝擊之下,將對台灣帶來全面性重挫。



觀察全體銀行放款情況,以今年8月底數據和2018年底相比,不動產貸款餘額增幅59.6%,遠高於總放款餘額增幅47.5%、以及其他放款餘額增幅41.1%,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增加2.8個百分點至37.5%,均顯示當前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相關部門傾斜。



再看個別銀行從2018年底至今年8月底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,央行盤點放款規模大且對平均貸款集中度貢獻較高的銀行,發現有銀行今年8月底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衝上40%,相當驚人,相較2018年底大增11.3個百分點,且集中度衝破4成者,不只一家。



另外,觀察台灣不動產貸款占GDP比率,疫情之後持續走高,並於今年8月升抵56.45%。



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說明,疫情過後,台灣股市、房市同步飆漲,為何要特別嚴肅看待房市問題?因為兩者本質不同,「房子是標準的槓桿產品」。



林啟超直言,小資族買股票大多用自己的現金,但多數人買房是透過貸款槓桿購入,或許目前台灣情況不至於演變成日本資產泡沫、美國次貸危機,但近年中國房地產問題產生的骨牌效應,確實值得警惕。



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感嘆,信用資源傾向不動產到了可怕地步,在健康情況下,市場資金應該多數流向投資實體經濟,台灣反其道而行,被房地產吸走;房地產儼然成為商品、甚至性質趨向珠寶,成為累積財富的炫耀財。



避免買房成信仰 央行扛起風險管理重責



「總裁最重要的訊號,是要打破台灣人對於房價一直會上升的迷思跟神話」,林啟超指出,如果愈來愈多人信奉房地產永遠會往上,將產生行為扭轉,社會資源持續湧向不動產部門,推高房價後,同步拉高貸款,又再加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攀升的現象。



近年房市熱絡,房地產永遠向上的信仰逐步成形,林啟超表示,新青安方案上路後,因為享有5年寬限期,聽過不少年輕人趕著進場,寬限期內因不需還本,資金壓力較低,繼續做投資操作,房子則等著增值,繼續增貸,或是寬限期後賣掉賺價差。



邱俊榮也說,信用資源過度傾斜,已經對其他部門造成排擠效果;實務上便有中小企業向銀行借款,即便有信保基金保證9成5,銀行仍寧願優先承做給土建融,「市場資金很多,但能流到實體經濟的部分很少」。



林啟超表示,金融業是所有產業當中負債最高的業別,銀行的錢又是大眾的存款,一旦房市反轉,影響不只是個人繳不出貸款,後續衍生法拍、銀拍,以及銀行大到不能倒等問題,政府得花相較現在數倍的心力收拾殘局,甚至動用納稅人的錢救市。



楊金龍也在記者會上引用美國前聯準會(Fed)主席葛林斯潘(Alan Greenspan)的說法,直言泡沫是很難觀察的,央行常在泡沫破滅後收拾殘局。



但楊金龍表示,正因為如此,央行才必須進行預防性措施,因為房地產不像其他市場有修正機制,往上走後,一不注意就會硬著陸,最好是在適當時機做適當措施,讓房市軟著陸。



林啟超說,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,全球多數央行認為只須肩負就業、物價等傳統職責,對於要不要處理泡沫,看法分歧;但金融海嘯過後,市場意識到央行也應重視金融穩定,否則泡沫破裂後,金融可能回過頭來影響就業及通膨。



「央行一方面想刺破泡沫,又怕泡沫破裂」,邱俊榮分析,雖然升息更有效,但可能導致房貸族負擔加重,而且政府其他貸款利息是否要繼續吸收,又是個難題,央行在多方考量之下做出的決策,從導正信用資源分配、去除槓桿下手,是很合理的作法。



邱俊榮也說,央行加碼管制力道,但仍為首購族開路,清楚彰顯政府立場,若是自住需求而買房,不受影響,但房市泡沫必須消除,否則台灣處在「拚命蓋一堆很貴的房子、賣給買不起的人」,這樣的經濟行為是無法永續的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房市管制首納有房者無寬限期 央行:持分房屋者適用2024/09/23發佈

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首次將名下有房者納入管制,不過新增規定讓民眾霧煞煞。央行最新問與答做出解釋,名下房產不以「住宅」為要件,若是持有商辦、農舍同樣受規範,此外,兄弟姐妹共同繼承持分房屋,原則上也納入管制,不過央行強調換屋族適用協處措施,不受全台限貸5成影響。



央行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祭出4大措施,其中最受矚目的是「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之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」,且自9月20日起實施。



為了解答外界疑惑,央行修正「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問與答」內容,載明何謂「名下有房屋者」,如果名下房屋已出售,是否可豁免,以及換屋族是否受影響。



央行指出,金融機構認定自然人名下有無房屋,是以「全國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」借款人名下有無建物(包括建物權狀未含「住」字樣者)來確認。換言之,以前央行作法是「認貸不認房」,如今調整為「認房」,只要自然人名下有房屋,即便是第1戶購屋貸款,也不得有寬限期。



央行補充,借款人名下房屋認定不是以住宅為要件,只要名下有房產,不論辦公室、農舍,都適用此規定。



實務上,也存在民眾與兄弟姐妹共同繼承持分房屋的狀況,造成「自然人名下無房貸,但有持分房屋」,央行表示,這類人申辦購屋貸款時,同樣受到自然人第1戶購屋貸款無寬限期的限制。



不過央行官員補充,若持分低於一定比例,將依金管會對「無自用住宅」的認定,除了名下無自用住宅者,若借款人名下如持有共有持份的住宅,其持分換算面積未滿40平方公尺且戶籍未設於該處者,仍視為無自用住宅。



央行官員說明,若持分很低,視為無自用住宅時,這類人只要符合條件,基本上可以走新青安方案,而央行管制已將新青安排除在外,首購族不受影響。



至於自然人曾經有房,但名下房屋已經出售,央行說明,只要經承貸金融機構查證屬實,就可排除在這次房市管制的範圍之外。



央行補充,借款人賣出房子後,會拿到銀行的塗銷抵押權證明,銀行也會將資料轉給聯徵中心,確認完全清償,不過在聯徵中心註記前,可能存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差,這部分只要銀行查證屬實,自然人因名下已無房屋,自然不在管制範圍內。



外界最關心的換屋族是否受影響,央行問答集指出,即便自然人名下無房貸,主張有實際換屋需求,擬申辦第1戶購屋貸款,只要名下有房,貸款條件仍受央行規定限制。



不過央行官員說明,換屋族受限的部分,僅是寬限期取消,但貸款成數沒有受到全國第2戶最高僅貸5成的限制,因為央行延續先前的協處措施,換屋族1年內賣房,就不受第2戶限貸5成約束,至於實際可貸成數,就回歸個人條件與銀行核貸狀況。



央行說明,取消寬限期的作法,是要降低借款人財務槓桿操作,避免透過3年、5年的寬限期「以小搏大」,同時強化銀行授信風險控管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2000萬該買竹北房或0050?達人4點分析很實用:超嚴打房會綁住資金、侵蝕獲利2024/09/23發佈

央行祭出史上最嚴打房組合拳,名下有房者,首貸無寬限期,第2戶房貸由6成降至5成,並從新竹、六都擴大至全國,要打破房價看漲預期,最先倒楣的是投機客、換屋族和營建股。假設現在有2千萬,在股房都超漲下,該投資竹北房或買大盤ETF呢?房仲達人「Lin's竹北房產筆記」認為,買竹北房就是看好科技業,而大盤ETF代表0050年化報酬率10%很不錯,重點是要選自己擅長的領域,才能抱得住並獲利出場。



「Lin's竹北房產筆記」在臉書表示,客人已有自住房,手上有2千萬現金,不知該投資竹北房還是買大盤ETF?他先講結論,這是萬年的股房比較文,投資什麼都可以,但一定要選擇投資自己擅長並熟悉的領域,這樣才能抱到最後,並微笑出場。



如果只是跟風投資,卻忽略自己可承受的風險,當市場有風吹草動,很容易殺殺,賣在阿呆谷(低點),投資首要求穩(信心是穩固的根基),然後才是追求投報率。



進場前先設好3策略,比如預計停利點、資金要放多久、做好最壞打算等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央行出大招 外銀:房市軟著陸2024/09/23發佈

中央銀行19日會議祭出打房新措施,並下調了貸款價值比、上調存款準備率,基準利率不變則維持不變。外銀指出,預計台灣央行會在今年第四季至明年第四季,繼續維持基準利率2.00%的水位,雖目前信用管制比以往更嚴格,但過去20年房價的重大修正時期均未跌逾10%,房市和整體經濟預計將實現軟著陸,除非主要經濟體發生衰退,觸發外部衝擊。



外銀分析,央行採取的三管齊下策略,包括調整貸款成數、提高存款準備率及道德勸說,已開始對房貸市場產生影響,根據銀行公會的最新數據,部分銀行的房貸利率已上調至2.6%,高於市場平均利率的2.2%,亦有11家銀行報告了分配循序、定期分配、審核時間拉長或限額等房貸限制措施,以控制房貸放款比例。



此外,根據主要房地產仲介公司的報告,8月份房地產交易量顯著下滑,永慶房屋、住商不動產、台灣房屋及中信房屋,分別提出了8%、17.4%、15.9%及2.5%交易量下跌的觀察,反映房市受到影響。



儘管房市有降溫跡象,但外銀認為,台灣房市預期將實現軟著陸,由於台灣在過去20年經歷了兩次房市的重大修正,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,以及2014~2016年間的緊縮時期,但這兩次修正,房價跌幅均未超過10%。



外銀指出,即使目前的信用管控比以往更為嚴格,但基準利率仍比2008年8月的高峰低162.5個基點,存款準備率也比當時低25個基點,稅收措施相較2014~2016年期間的房地產交易稅和非自住住房稅,顯得相對溫和,因此除非主要經濟體發生衰退,觸發外部衝擊,否則房地產市場和整體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,房價不至出現劇烈波動。



對於央行的利率政策,外銀認為,自今年第四季到明年第四季,預期將維持基準利率2.00%不變,且由於預期通脹壓力在未來一年內將有所緩解,進一步升息的可能性不大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央行重手打炒房 代銷大老提三看法2024/09/23發佈
央行重手打炒房,代銷大老提三看法。(王莫昀攝)

央行重手打炒房,代銷大老提三看法。(王莫昀攝)

王莫昀/台北報導



央行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令房巿人心惶惶,消費者怕購屋貸不到款,不動產業者憂心巿場受到衝擊,不過,代銷龍頭甲山林總經理張境在表示支持政府政策。直言央行這次打炒房,等於是將房巿現有泡沫刮除,有助巿場長遠的發展。



張境在表示,這波央行打炒房政策力度,與以往相比,強上許多,主要是因為房價和房屋供應量增幅較大。



雖然市場對於打房政策的反應是恐慌的,建商和銷售公司也感到不安。惟張境在認為,政府政策目標,是希望透過調控,讓房市更健全,尤其是對炒作行為進行抑制。



不過,張境在也指出,政府應全力支持首購和自用消費者的購屋貸款,讓這些群體更便利地獲得貸款、縮短申請時間,貸款成數也不受到打炒房影響。



張境在指出,目前台灣經濟成長表現良好,在美國聯準會降息後,台灣巿場資金更加動活躍。反觀營建業的施工成本不斷上漲,這從政府重大工程發包預算多不斷追加可看出,加上土地成本不便宜,預期房市價格未來降價機會不會很大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央行祭史上最重房市管制 專家:欲打破房市不敗信仰2024/09/23發佈

央行19日宣布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被視為史上最重房市管制政策,震驚市場,總裁楊金龍更直接向投資客宣戰,展現去除房市過度槓桿的決心。專家直言,3指標顯示房市已成未爆彈,央行必須「打破台灣人對於房價一直會上升的迷思跟神話」。



央行19日舉行理監事會,決議升準不升息、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4大措施包含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,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,以及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,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等作法。



央行加碼信用管制,其中自然人第2戶最高貸款成數降至5成、範圍擴大至全國,早在市場預料之中,但史無前例將有房者納管,名下已有房屋者的第1戶貸款,都無法享有寬限期,且同時搭配升準1碼、緊縮資金,被視為「史上最強組合拳」。



最重管制釋警訊?3指標凸顯房市已成未爆彈



楊金龍在19日記者會上說明房市管制措施時,多次提出,社會大眾必須以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事件、2007年至2008年間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為殷鑑,強調央行要打擊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。



央行為何嚴陣以待,因為全體銀行放款、個別銀行不動產放款,以及台灣不動產貸款占國內生產毛額(GDP)比重等3指標顯示,在信用資源過度傾斜至不動產的情況下,房市已成未爆彈,哪天遇到意外事件,戳破泡沫,不只房市遭殃,金融體系大受衝擊之下,將對台灣帶來全面性重挫。



觀察全體銀行放款情況,以今年8月底數據和2018年底相比,不動產貸款餘額增幅59.6%,遠高於總放款餘額增幅47.5%、以及其他放款餘額增幅41.1%,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增加2.8個百分點至37.5%,均顯示當前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相關部門傾斜。



再看個別銀行從2018年底至今年8月底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,央行盤點放款規模大且對平均貸款集中度貢獻較高的銀行,發現有銀行今年8月底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衝上40%,相當驚人,相較2018年底大增11.3個百分點,且集中度衝破4成者,不只一家。



另外,觀察台灣不動產貸款占GDP比率,疫情之後持續走高,並於今年8月升抵56.45%。



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說明,疫情過後,台灣股市、房市同步飆漲,為何要特別嚴肅看待房市問題?因為兩者本質不同,「房子是標準的槓桿產品」。



林啟超直言,小資族買股票大多用自己的現金,但多數人買房是透過貸款槓桿購入,或許目前台灣情況不至於演變成日本資產泡沫、美國次貸危機,但近年中國房地產問題產生的骨牌效應,確實值得警惕。



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感嘆,信用資源傾向不動產到了可怕地步,在健康情況下,市場資金應該多數流向投資實體經濟,台灣反其道而行,被房地產吸走;房地產儼然成為商品、甚至性質趨向珠寶,成為累積財富的炫耀財。



避免買房成信仰 央行扛起風險管理重責



「總裁最重要的訊號,是要打破台灣人對於房價一直會上升的迷思跟神話」,林啟超指出,如果愈來愈多人信奉房地產永遠會往上,將產生行為扭轉,社會資源持續湧向不動產部門,推高房價後,同步拉高貸款,又再加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攀升的現象。



近年房市熱絡,房地產永遠向上的信仰逐步成形,林啟超表示,新青安方案上路後,因為享有5年寬限期,聽過不少年輕人趕著進場,寬限期內因不需還本,資金壓力較低,繼續做投資操作,房子則等著增值,繼續增貸,或是寬限期後賣掉賺價差。



邱俊榮也說,信用資源過度傾斜,已經對其他部門造成排擠效果;實務上便有中小企業向銀行借款,即便有信保基金保證9成5,銀行仍寧願優先承做給土建融,「市場資金很多,但能流到實體經濟的部分很少」。



林啟超表示,金融業是所有產業當中負債最高的業別,銀行的錢又是大眾的存款,一旦房市反轉,影響不只是個人繳不出貸款,後續衍生法拍、銀拍,以及銀行大到不能倒等問題,政府得花相較現在數倍的心力收拾殘局,甚至動用納稅人的錢救市。



楊金龍也在記者會上引用美國前聯準會(Fed)主席葛林斯潘(Alan Greenspan)的說法,直言泡沫是很難觀察的,央行常在泡沫破滅後收拾殘局。



但楊金龍表示,正因為如此,央行才必須進行預防性措施,因為房地產不像其他市場有修正機制,往上走後,一不注意就會硬著陸,最好是在適當時機做適當措施,讓房市軟著陸。



林啟超說,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,全球多數央行認為只須肩負就業、物價等傳統職責,對於要不要處理泡沫,看法分歧;但金融海嘯過後,市場意識到央行也應重視金融穩定,否則泡沫破裂後,金融可能回過頭來影響就業及通膨。



「央行一方面想刺破泡沫,又怕泡沫破裂」,邱俊榮分析,雖然升息更有效,但可能導致房貸族負擔加重,而且政府其他貸款利息是否要繼續吸收,又是個難題,央行在多方考量之下做出的決策,從導正信用資源分配、去除槓桿下手,是很合理的作法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未來半年 房市多頭反轉關鍵期2024/09/23發佈

全台各地房價處於歷史高點之際,央行出重手加碼信用管制。房地產業者指出,未來半年房價可能處於賣方不降價、買方不進場狀況,成交量勢必萎縮,房仲及代銷經營壓力大增,走了多年的房市多頭,極可能出現反轉。



樂居科技創辦人李奕農認為,房市氛圍改變,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2023年7月以前買進、可換約的預售屋,可能產生一波賣壓;即將交屋的買方,面臨談好的寬限期取消,或原本一間房還完房貸本來可以貸8成,突然降至5成,資金緊縮、房貸申貸受限,不是純首購自住的族群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。



過去不受第二屋貸款限制的七都以外區域,如苗栗頭份、竹南、嘉義高鐵、雲林高鐵這些地段,不乏買方以財務高槓桿購屋,加上近年建商推案量大,未來陸續進入交屋高峰期,考驗不小。即使近來房市風向逆轉,但全台各地仍不少個案開價持續創高,創高價且待售餘屋量體大的區域及個案,房價挑戰更大。



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也說,後續房價的修正,成屋市場較單純,尤其二線地帶房價若開太高、賣方有投資屬性,又有交易時間壓力,姿態應難堅持,年底前就會看到價格修正。



預售屋市場較複雜,一方面買方非立即與銀行申貸,另一方面建商先前獲利豐厚、有撐價本錢,要是個案在品牌、話題、地段具備優勢,應還能維持一陣子恆溫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今年6級強震爆增、創25年新高 專家曝房市出現五大現象2024/09/23發佈
今年國內強震數量爆表,今年截至9月20日為止,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烈地震數已高達10個、創下25年來新高。資料照

今年國內強震數量爆表,今年截至9月20日為止,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烈地震數已高達10個、創下25年來新高。資料照

921大地震滿25週年,時間無法淡化民眾對地震的擔憂,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,今年國內強震數量爆表,截至9月20日為止,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烈地震數已高達10個、創下25年來新高,最大地震規模達到7.2,直逼921地震年。專家分析,頻繁地震也震出房市五大現象,都更危老重建意願攀升、購屋關切建案耐震力、建案提升耐震係數、耐震建案高人氣、耐震宅賣得好又快



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,1999年921大地震以後,25年來台灣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數量至今共有83個,平均每年約3.3個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發生,大地震發生頻率相當高,但今年才到9月,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數量竟已高達10個,確實相當驚人,值得民眾重視。


921強震迄今,歷年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數量。全向科技房產中心提供

921強震迄今,歷年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數量。全向科技房產中心提供

劉永昌指出,頻繁的大地震會讓建築結構持續遭到破壞,是民眾最需要關注,儘管921地震後、2002年修法提高建物耐震係數,但適用新制、屋齡20年內的房子至今只占住宅存量約24%,顯示大量耐震力不足的老屋仍充斥在市場,新屋若僅符合法規的最低標準,面對未來頻繁發生的強震,受損機會仍相當大。



劉永昌分析,面對今年頻繁的強震,民眾都被震到會怕,今年房地產市場明顯看到五大現象。一是地主老屋都更或是危老重建的意願攀升;目前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屋主,普遍對都更或危老重建都有相當高的意願,觀察政府數據可發現,截至今年7月底,危老條例通過約7年,全國危老重建計畫受理件數已高達4088件,顯見地震頻發下,民眾對老屋重建相當積極。



二是民眾購屋會詢問建案的耐震力;今年強震發生太多次,不僅學者警告未來可能會有芮氏規模8的強震,民眾也擔心大地震發生將成為「新常態」,因此,購屋時都會詢問建物耐震力,特別是預售及新成屋案,建物耐不耐震成為購屋時的重要依據。



三是建案為迎合市場需求,紛紛增加成本提升建物耐震係數;目前建案的耐震度都符合921之後的新法規規定,以雙北來說,法規僅要求新建案要能耐震0.24G以上,以最低要求設計,明顯無法面對0.4G等級的強震,所以,為了迎合市場需求,今年很多建案回頭檢討結構,即便增加成本,也要拉高耐震系數,增加安全性與建案賣相。



四是耐震建案變成市場的「香饽饽」,越耐震人氣越高;耐震建案市場需求明顯提升,從591新建案活躍榜資料就可以看出,目前強調建案耐震性的建案,全面在地區擁有高人氣,越耐震成為熱銷與人氣的重要依據。



五是耐震宅價格高,賣得好又快;民眾普遍要求建案要超越法規,即便付出高一點的預算也在所不惜,觀察近年火熱的新店央北重劃區可發現,大多數建案會強調耐震性,且越耐震價格越高,目前央北耐震6級的建案最高成交單價已破百萬,新案開價也破百萬,更強調耐係數高達0.41G,超越法規的建案耐力成為區域高價與熱銷建案的標配。



劉永昌認為,民眾經歷921重大傷亡後,已深刻了解地震的恐怖,為了保障生命與財產的安全,無論是官方或民間,已採取因應措施,不過,目前國內法規對建物的耐震要求,尚有提升空間,營建成本高漲也造成興建耐震建物不易推動的困境。



他建議,政府不妨加速認證可降成本的新工法,並給予更多獎勵,而民眾與建商部分,可多參考歐美日的新卸震技術、新卸震產品,全民共同努力,讓大家都有機會住在耐震安全的房屋,一起打造台灣成為國際級耐震寶島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 

公股銀落在33%~36%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續看升2024/09/19發佈

財政部與公股銀行16日再開會,會中持續聚焦新青安貸款、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等議題,公股銀主管表示,各公股銀不動產放款比率大約27%左右,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則落在33%~36%,預估還會再上升,但增加速度將放緩,至於房貸族最關心的撥貸速度,目前共識是已核貸案件一定會撥款,但因作業流程影響,仍要再等等。



新青安帶動國內房市熱絡,銀行不動產放款逼近滿水位,財政部5日才舉辦公股金融事業例行研討會,16日再召開公股金融事業重要議題會議,各公股銀主管均出席。公股銀主管透露,會中各公股銀報告新青安貸款查核控管、不動產授信集中度情形,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(不動產放款天條)規定銀行不動產放款比率上限30%,各公股銀內部多以28%、28.5%為警戒水位,目前大多來到27%左右。



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方面,各公股銀多落在33%到36%,僅一家評估明年中可能達40%。公股銀主管強調,各公股銀都預估集中度仍可能再上升,短期內難下降,但隨房貸審核條件變嚴格,集中度增加速度也會放緩。



財政部會中重申四個原則,包括維護金融體制安全、民眾自住首購貸款優先、行庫需自主調整貸款結構、審慎核定,以及嚴格管理新青安貸款等。另外,近日有公股銀遭駭客發起分散式阻斷服務(DDoS)攻擊,與會者透露,這次會議同時聚焦資安、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相應規劃情形、公股銀行高階資產財管中心推動進度、離岸風電融資授信情形等議題。



根據銀行公會13日揭露各家銀行貸款最新狀況,35家金融機構目前都還有額度可承作房貸,但需依序撥款、審核時間長、排時程撥款的共九家,其中公股銀包括合庫銀、華銀、兆豐銀均坦言案件量大,審核時間拉長,需視資金情況依序撥款。







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










 

第1頁200202最後頁
共2961筆/共297頁
聯絡資訊
地址:桃園市楊梅區楊新北路47號
電話:03-271-1388
03-271-1388客服電話
傳真:03-485-6821
網站QR Code
http://www.廠房租售找阿瑞.tw-Web-QR-Code
網站資訊
瀏覽人數:131,788
房仲登入:登入
免責聲明:House-Info房屋網平台系統為租用式開放房屋買賣網站建置平台,僅提供會員查詢-桃園建地,桃園建地出售,桃園建地買賣-等房屋資訊參考,並不涉入任何諮詢、交易。 物件(服務)聯絡人公佈的資訊、文字、照片、圖形、產權、廣告內容、或其他資料若有不實或違法情事,或與客戶聯絡交易過程中若衍生民事或刑事等法律問題,皆與House-Info房屋網站無關,所有商標、文章、名稱等版權,皆歸屬原著作者所有!